Marknadens största urval
Snabb leverans

Böcker utgivna av Ehgbooks

Filter
Filter
Sortera efterSortera Populära
  •  
    336,-

    三木風探案集輯錄二篇小說:《夢裡榮華》寫的是一個貧困地區的青年十餘年間完成了從副科級、正處級農場場長、縣委書記、市委書記、省市級官階的躍升,正當如日中天,卻突然落入審訊室失去自由。夫妻攻守同盟頑抗不降,但終究扺不住犯罪事實的攻擊。揭露開來,原來他們如此這般抱團貪腐......《遺產懸案》則是企業家模範夫妻無嗣,身後一宗巨額遺產卻招引來三個私生女爭峰,各有其招,演繹了一曲人生悲喜劇。正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邪心圖財致殞命。林福權,筆名三木風,1937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1964年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過兒童科幻小說《雨夜神眼》《神奇寶貝》, 中短篇科幻偵探小說《神秘的海螺》《死者的證詞》。退休以後以本人眼見耳聞心想創作了真實描寫上海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長篇小說《秋風縷縷》。最新著作集結《夢裡榮華》和《遺產懸案》兩篇探案小說,以饗讀者。

  • - Autumn Breeze (Part Four): The Hope for Spring (Volume 4)
     
    520,-

    這部長篇小說共分四部,是作者根據本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而著。小說從申江機械廠、上柴聯司、欣興電機廠等工業戰線造反派,東方紅中學,濱海大學等教育系統紅衛兵和綜合局等黨政機關幹部這三條主線展開,詳細而真實地描述了上海各階層人士在洪流滾滾,勢不可擋的十年文革期間的生活。出生于普通家庭的魏琴和高幹子弟陳吉生這一對戀人在狂風駭浪之中顛沛沉浮,演繹著眾生的悲與喜......高層的權力鬥爭白熱化。人們不敢言語,卻開始思索,被摧殘的人性良知慢慢的甦醒。魏琴發現自己已經深陷其中。丈夫追隨的是一幫野心勃勃陰謀卑劣的人物, 借丈夫淫寵新歡為由與之離婚脫身而出,隨即被逐出專案組變成糧店女工,遭受審查迫害。人性良知總還存於人間。一批先知先覺者,清明節在天安門廣場追悼周恩來逝世,被四人幫當反革命事件鎮壓了,追查謠言,搜捕逃逸者,風聲鶴唳!四人幫狗急跳牆,調集武裝力量進入工事據點,要在上海發動武裝叛亂,但是他們的陰謀破敗了。正義終究戰勝邪惡,人民又走上滄桑正道。魏琴舊情脈脈,衛佳頻頻示愛,村姑情深意切,陳吉生如何選擇?林福權,筆名三木風,1937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雲霄縣。1964年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退休前就職於上海某研究所。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過兒童科幻小說《雨夜神眼》《神奇寶貝》, 中短篇科幻偵探小說《神秘的海螺》《死者的證詞》《特異密碼偵破記》。退休以後以本人眼見耳聞心想創作了真實描寫上海+年文化大革命的長篇小說《秋風縷縷》。

  • - Autumn Breeze (Part Two): The Struggle for Power (Volume 2)
     
    490,-

    這部長篇小說共分四部,是作者根據本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而著。小說從申江機械廠、上柴聯司、欣興電機廠等工業戰線造反派,東方紅中學,濱海大學等教育系統紅衛兵和綜合局等黨政機關幹部這三條主線展開,詳細而真實地描述了上海各階層人士在洪流滾滾,勢不可擋的十年文革期間的生活。出生于普通家庭的魏琴和高幹子弟陳吉生這一對戀人在狂風駭浪之中顛沛沉浮,演繹著眾生的悲與喜......林福權,筆名三木風,1937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雲霄縣。1964年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退休前就職於上海某研究所。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過兒童科幻小說《雨夜神眼》《神奇寶貝》, 中短篇科幻偵探小說《神秘的海螺》《死者的證詞》《特異密碼偵破記》。退休以後以本人眼見耳聞心想創作了真實描寫上海+年文化大革命的長篇小說《秋風縷縷》。

  • - Autumn Breeze - Part One
     
    526,-

    這部長篇小說共分四部,是作者根據本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而著。小說從申江機械廠、上柴聯司、欣興電機廠等工業戰線造反派,東方紅中學,濱海大學等教育系統紅衛兵和綜合局等黨政機關幹部這三條主線展開,詳細而真實地描述了上海各階層人士在洪流滾滾,勢不可擋的十年文革期間的生活。出生于普通家庭的魏琴和高幹子弟陳吉生這一對戀人在狂風駭浪之中顛沛沉浮,演繹著眾生的悲與喜......林福權,筆名三木風,1937年出生於中國福建省雲霄縣。1964年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退休前就職於上海某研究所。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過兒童科幻小說《雨夜神眼》《神奇寶貝》, 中短篇科幻偵探小說《神秘的海螺》《死者的證詞》《特異密碼偵破記》。退休以後以本人眼見耳聞心想創作了真實描寫上海+年文化大革命的長篇小說《秋風縷縷》。

  • - The Untold History
     
    336,-

    本書主要著重對歷史上人與事的評述。全書共六篇、四十二章,其中要點如下:首先討論中國古今的赤壁、淝水、古寧頭三大戰役,其次談到韓戰如何開始?及中共為何參戰?續之由小處觀察,瞭解到蔣介石、鄧小平二人的理念與治政;針對當今中國大力推行反貪而回顧上世紀五?年代「三反」、「五反」舊事;從筆者與一個飽經戰火的徐州老兵的對話中,領悟戰爭的殘酷與荒謬;對太平天國石達開生平的評述;敘述國軍名將張靈甫在孟良崮殉難,以及對毛岸英在韓戰中犧牲的追思等等。 《作者自序》這本書是續愚作《古道拾遺》所編寫的一些文章,主要著重於對歷史上人與事的評述。全書共六篇、四十二章。第一篇--〈度勢篇〉,首先討論中國古今的赤壁、淝水、古寧頭三大戰役,其相似的背景與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其次談到韓戰如何開始?及中共為何參戰?以及這場戰爭產生的遠東格局與中國、臺灣對峙;也對一九三七年中共西路軍在河西走廊的覆滅,從天時、地利與人和三方面做了論述。第二篇--〈閱人篇〉,其中由小處觀察,瞭解到蔣介石、鄧小平二人的理念與治政;也由搭乘動車追憶我國偉大的工程師詹天佑。在第三篇--〈論理篇〉中針對當今中國大力推行反貪而回顧上世紀五○年代「三反」、「五反」中嚴懲劉青山、張子善的舊事;同時申述了古今黃河改道與國家治亂的關係。第四篇--〈搜奇篇〉從筆者與一個飽經戰火的徐州老兵的對話中,領悟戰爭的殘酷與荒謬;另外由探訪漢光武原陵與曹操高陵,體會到我國古代卓越的科技與智慧。第五篇--〈探古篇〉中作了對太平天國石達開生平的評述,並討論了其孤軍流竄中進行的寶慶戰役。由此增加對中國近代的社會動亂與革命運動的認識;還討論了鳩摩羅什對中國佛教的貢獻與影響。在第六篇--〈懷思篇〉中敘述了國軍名將張靈甫在孟良崮殉難,以及毛岸英在韓戰中犧牲的追思。在編寫本書中承蒙許倬雲教授、江克成、林中明、林自森諸位先生給予指正,特此致謝。卜一卜一,原籍江蘇徐州,1944年生於廣西桂林,1949年赴台,曾就讀於師大附中、台大機械工程系。1968年赴美,後取得普渡大學(Purdue)機械工程博士。從事石油開發及管理工作三十餘年,先於埃克森公司(EXXON)進行研究工作,後任安然中國石油天然氣(Enron Oil & Gas China)副總裁(Vice President)、柏靈頓中國資源公司(Burlington Resources China)總經理(General Manager),從事中美石油合作及中國石油開發工作,著重緻密油、氣層的開發生產。 作者曾參與20世紀七?年代保衛釣魚台運動,並於1979年鄧小平訪美期間晉見會談,建議加速海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後於1983年參與籌建北美華人石油協會,任首任會長,促進中國大陸台港及美國的石油石化科技交流合作。筆者喜好史地,曾暢遊大陸、臺灣、美國及世界七大洲,觀山川海宇、體民俗風情、覓古今軼事。曾發表專文:《憑弔大渡河古戰場-紅軍長征成功與太平天國石達開覆敗之比較》、《田中奏摺-舊事新探》、《我的1948淮海回憶》、《復活節島探訪記》、《輝煌與黯淡同在的印度》、《憶師大附中的崢嶸歲月》等約兩百篇;及出版《走不遍的天下》、《行遠無涯》、《古道拾遺》、《胖子正傳》、《笑談江月》五本書。

  • - Nine-Heads-Phoenix: Collection of Hubei Association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2015.1 - 2016.4)
     
    510,-

    本全彩會刊是由美國南加州湖北同鄉會丁麗華女士擔任總編輯、並由周愚召集,張明巨、馬宇平、慈林、沙紅芳、王靜斯、樊亞東等擔任編委,為慶祝同鄉會在美成立30周年紀念所彙編發行。內容欄目詳實,包含美國南加州湖北同鄉會友會務集錦、荊楚英才、屈原魂歌、屈騷文風、湖北風貌、生活資訊與附錄。丁麗華總編輯序文中提及:湖北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由於時間的推移,加之身處海外的環境,楚文化的精髓即便在我們湖北人的心裡也漸漸淡化、甚至是消失得無影無蹤。就連湖北人驕傲的「九頭鳥」形象也變得面目全非、黑白顛倒。如何發揚光大和傳承燦爛的荊楚文化,樹立良好的形象,丁麗華女士於2014年9月14日當選第七任南加州湖北同鄉會會長,並於2015年1月18日於接任會務工作之時,統籌帶領全體理事、工作團隊策畫製作了本會極具湖北典型特色的「九頭鳥」形象符號,丁會長期許以此服務鄉親、做公益活動、回饋社會、提升海外湖北人精神文明水準的平台。丁麗華,筆名谷蘭溪夢,英文名Elaine,祖籍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蔡店,現旅居美國洛杉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曾任教師、電視劇演員、主持人、記者、編輯及上市公司企業報主編。作品主要有詩歌、散文、報導和評論,發表的作品散見於國內外報刊雜誌。現任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理事,美國南加州湖北同鄉會會長,湖北省僑聯海外委員。

  • - Powerhouse Road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336,-

    《自序》这本回忆录讲述了我作为一个在南方长大的黑白混血儿童的生活经历,我必须忍受,坚持和接受流离失所以及被遗弃的现实。我在七岁时从一个白色人种的环境中被带走,被放置在一个"有色孤儿院"。这本回忆录是许多压抑的情绪和事件的集合。在很多情况下,对事件的简单描述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例如,我的儿子戴维在"生命之循环"一章中的比较容易写,因为我能够把他抱在怀里,知道他是我的。另一方面,我给母亲艾琳的信就比较困难了。我只是不得不依靠回忆,因为情感上我们之间的距离太远了。放弃,孤独,抑郁,愤怒,流离失所,绝望,内疚和其他情绪的情感和心理问题紧密地交织在我的核心价值中。这些问题实际上超越了种族因素,尽管所有这些问题都可能源于种族歧视,而不是社会政治上可以接受的。鼓励撰写这本回忆录来自几个人,特别是我的小兄弟莱昂罗宾逊,他也是孤儿院的学生。他虽不是我的血亲兄弟,但是更接近于亲生兄弟。我很感激他的洞察力和友谊。我绝对在压抑过去方面做得很出色,一度我甚至耻于承认自己是在孤儿院里长大的,直到现在我对我的种族身份完全感到困惑和沮丧。这种挫折已经蔓延到我存在的几乎所有方面。我没有向我的妻子玛丽透露,甚至到我们在结婚一年后,因为我们正准备第一次去北卡罗来纳州旅行,她才知道我有一个全是白人的家族。我写了这本回忆录,以寻求完结和缓解以前压抑的情绪。我想告诉世界我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并为她阐述她为了我而做的英勇斗争。为的是想让她知道我对她的努力表示赞赏。最后,我写了回忆录,将我无法口头透露的关于我的人生经历的信息留给我的儿子戴维。我希望他会对他提供的生活方式有更大的赞赏。对我来说,这本回忆录提供了一种释放感,甚至治疗。我觉得在我生命的这一章结束时,我现在可以向前迈进,享受我的家人和身边的人。也许,我现在可以毫不留情地展示和表示赞赏,并且不必太谨慎。我也必须承认,这只是第一步。我的努力将继续下去。毫无疑问,我会陷入过去的行为,但逆境永远是改变和进步的良好起点。通过这些纸页您会发现,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回忆起您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并分享我的悲伤,愤怒,挫折甚至能欣赏过去。我的旅程引发了关于爱情和关系的讨论,因为我透露了一些我的朋友会称之为"疲惫不堪的视角"。与我的母亲艾琳见面,看看孤儿院里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会向您介绍我生命中特殊的人们。尽管你会发现孤儿院之后的生活仍然是一个挑战,但我希望您能理解我的感激之情,并欣赏我一路走来的成就。最后,我相信您会对生活有不同的看法。万一我从来没有机会亲自告诉您,谢谢您的支持,并且无论你的旅程会带你到哪里,您都会感到满足和表示赞赏。请分享。

  • - Collection of Gwen Li's Writings (Vol. 4)
     
    326,-

    余國英文集(四),蒐錄余國英散文十篇,包含:明亮的天窗、我愛下雨天、乘船訪友記、愛之小車屋、熱鬧的河上燈船遊行、行走的樹木、佛羅里達州水鄉的幸福食緣、等你、小河漲水。以及長篇小說一篇:茉莉花俱樂部──佛羅里達退休村的中國新娘們的故事。余國英,祖籍江蘇興化,生於湖南長沙,畢業於嘉義民族國小、省立嘉義女中、國立臺灣大學、羅格斯大學研究所、康乃爾大學研究所。曾任教於母校羅格斯大學、汎尼笛根生大學。由雅絲蘭黛公司退休。目前遷居加州,現除專心寫作外,同時擔任全美華文作家聯誼會副會長、海外華文女作協會員,曾任海外華人女作協第10、11及13屆秘書長。出版簡體字書:家有六千金、移民家庭紐約洋過招、我愛棕櫚、飛越安全窩、柿子紅了。繁體字書:愛好和平的大朋友──諾貝爾及余國英文集(一、二、三、四)。

  • - Collection of Gwen Li's Writings (Vol. 3)
     
    366,-

    作者在美國居住已經超過半世紀,一直想要用故鄉的繁體字來書寫故鄉臺灣人在美國異鄉的故事。(1)余大哈的新書余大哈退休後,搬到佛羅里達去隱居,並專心從事寫作,果然有一些文章得了獎,另外的被報章雜誌登了出來,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家出版社,終於把她陸陸續續發表過的文章,收集起來,印成了書,並寄了很多本給作者,免得她因為沒有收到什庅版稅而傷心。余大哈有了這庅多白紙上印了黑字的書,心裡非常高興,"秀才人情紙半張",見人就笑容滿面,免費贈送。專程到張三哥家,當面簽完名贈送新書,本來端坐在客廳裡的大哈姐,乘張三嫂進去沏茶的良機,溜進張家浴室,把書放在馬桶的抽水箱蓋上,因為,據專家調查統計,任何書藉,一旦進了廁所,就大大地增加了被翻閱的機會,也就是說,廁所是現代人類的學問基礎奠定之處。今天張三家,明天李四府,後天王二麻子公館,親朋好友,一網打盡,一個不漏,她的每本書都被簽名送了出去,大哈姐自以為得計,頗為自己的機智沾沾自喜。數月後一天,在街上閒逛,見一家洋人車庫大拍賣,爛桌上舊書堆中居然有一本她簽名贈送張三兄嫂指正並惠存字樣的書籍。大哈姐芳心一動,立刻以五毛美金的低廉價格,買了回來。又在一家高級書店裡,花了四塊九毛九分錢買了一張精美包裝用紙,再用三塊九毛九分買了一隻豪華紙袋,將該書包好,裝進袋中,再度造訪張寓,舊書新裝,重新贈送給張三兄嫂指正並惠存。大哈姐心中非常關心她寶貝的下落,過了不久,就鼓動夫婿大哈兄以喝茶的名義重新去張三家拜訪。踏進張家客廳,一眼就看見李四兄嫂及王二麻子夫婦全都在現場。咖啡桌上赫然就是余大哈請張三兄嫂指正並惠存的二手書。「我從小就想做時裝設計師。」二麻妹子喝了一口茶,大聲地宣佈。 「怎庅沒有做呢?」李四嫂一面嗑著瓜子,一面閑閑地問。「因為怕設計出來的時裝沒人肯買。」二麻妹子很誠實地回答。 「那還不簡單,哈哈!學學大哈姐,沒人買就免費贈送好了!」李四先生一面飲茶,一面說,還不忘打了一個大哈哈。 「哈哈!」陪笑的聲音此起彼落。 客人李四先生心中得意,哈哈打得不免有 急,嗆了一下,只得放下茶杯。主人張三兄見李四嗆著了,手中茶杯放得不穩,急忙抓起咖啡桌上的二手書,墊在李四先生的茶杯下麵。 大哈姐嚇了一跳,在努力陪著眾人打哈哈的時候,乘人不備,連忙把李四兄茶杯下那本墊底的二手書翻了個面,封面朝下,封底朝上,因為封底上只印了ISBN的號碼以及定價:48.00元。並沒有印作者的名字。 目前,所有的書藉由網站上銷售, 以後余大哈文集也一律由愛我文章的讀者上網自行購買,以達到人手一書的暢銷書為目的!她在心中籌畫。 自此,大哈姐的人生,有了嶄新的方向,就好像在黑暗的汪洋中航行的船隻,看見了燈塔一般。 (2)余國英新書我一直認為世人皆吾友,而願意讀我用汗和淚寫出來的小說的讀者們,若能進一步地上網搶購或免費閱讀我的小說,或者更進一步地個個踴躍地發表寶貴意見,更是我最最親愛的好朋友喲!敬請谷歌下列網站:Please google the followings: http: //www.amazon.com/author/gwen.li敬請上網搶購

  • - Collection of Gwen Li's Writings (Vol. 2)
     
    306,-

    作者在美國居住已經超過半世紀,書寫了不少故鄉人在美國異鄉的故事。《余國英文集(二)》一書內,共收集了三篇短篇小說,一篇長篇小說:第一篇:〈當李耳遇见孔丘〉,標榜無為而治的李耳,遇見了主張為官位為而錢財出世的孔丘,會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呢?第二篇:〈紐約法拉盛派克街八十七號一樓的女郎們〉,三位年青的女郎由東方各地到了異鄉,一同住在美國紐約市法拉盛派克街八十七號一樓時所遭遇的事情。第三篇:〈領養〉,在領養一個可愛的中國孤兒中所發生的愛情的故事。第四篇:〈小留學生父母的故事〉,一對臺灣中部鄉下父母,花了半生的精力、時間以及金錢,培植了他們的兒子在美國做小留學生的故事。親愛的讀者們,你們認為值得嗎?希望各位讀者喜歡!我一直認為世人皆吾友,而願意讀我用汗和淚寫出來的小說的讀者們,若能更進一步地各各踴躍發表其寶貴的意見,更是我最最親愛的〈好朋友〉喲!余國英生於中國大陸,1949年隨父母遷臺,國立臺灣大學畢業後,得羅格斯大學全額獎學金赴美,先後畢業於羅格斯大學研究所、康乃爾大學研究所。 曾任教於母校羅格斯大學及汎尼笛根生大學。任職於愛絲蘭黛公司。退休後住佛州,現除專心寫作外,并任北美華文作家聯誼會副會長,世界華文女作家協會秘書長等職。目前正在潤寫小說《辣媽正傳》。

  • - Collection of Gwen Li's Writings (Vol. 1)
     
    306,-

    作者在美國居住已經超過半世紀,一直想要用故鄉的繁體字來書寫故鄉臺灣人在美國異鄉的故事。本書分兩部分,共收集了四篇小說:第一篇《蔡炳財與陳金枝》,一對新由臺灣以投資移民身份到美國來定居的暴發戶所發生的可愛的故事。第二篇《自由的愛情》,一位美麗的台北女郎邀約了她的閨中密友跟了她們的老師、師母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公園來尋訪她的未婚夫時所遭遇的事情。第三篇《好朋友》,敘述兩位都是由台灣來的一老一少之間所發生的溫馨的感情。第四篇《飛越安全窩》,說的是,9.11之後,從台灣移民到舊金山地區的小兒科漂亮女醫師余慧賢,在一次邀約苦苦追求她的男友黃志高博士到山裡去滑雪渡假的時候,不巧被綁架軟禁在「人蛇」囚禁「偷渡客」的窩窟之內,所發生的經過。乘此《金色冒險號》廾週年紀念日,修訂了新稿,此文中的一些觀點,是大部分在美華人的觀點,當然更反映了作者自己的觀點。余國英生於中國大陸,1949年隨父母遷臺,國立臺灣大學畢業後,得羅格斯大學全額獎學金赴美,先後畢業於羅格斯大學研究所、康乃爾大學研究所。 曾任教於母校羅格斯大學及汎尼笛根生大學。任職於愛絲蘭黛公司。退休後住佛州,現除專心寫作外,并任北美華文作家聯誼會副會長,世界華文女作家協會秘書長等職。目前正在潤寫小說《辣媽正傳》。

  • - My Graduate School Years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336,-

    本書係作者憶述其在美國伊利諾大學機械工程系研究所進修概況,涵蓋1961年10月至1966年1月。咏其生活點滴及往事感懷。全書悉以詩詞表之。吳治教授,成功大學1957年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機械工程系1966年博士。曾執教於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 及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逾卌年。2006年退休。著有科研書籍9本及專業期刊論文五百餘篇。

  • - My Childhood Years in China
     
    356,-

    北美耄齡神州童少年憶吟,記錄作者童少年在神州十餘年生活。愚出生於1936年,二歲時即因七七事變,隨家避倭四川,歷經艱苦八年抗戰。抗日戰爭勝利隨家遷居武漢。不久,國共內戰即起。再隨家遷居長沙、廣州。1949年又隨家遷居香港。童年與少年,不幸經過兩次天翻地覆的動亂和逃難,可謂生於憂患劣境。幸隨父母,雖然動亂和逃難辛苦、苦不堪言,但這些苦難全由外祖父母及嚴慈承擔。愚能在苦難中成長,衷心感激四位先人之愛護養育大恩大德。本書下接正撰寫中之北美耄齡香港青年憶吟。再下接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7年9月出版愚著之寶島求學師友緣記吟,共十四章,涵蓋1951年至1961年,書號ISBN 978-1-62503-392-5。再下接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3年10月出版愚著之北美進修記詩詞集,共十章,涵蓋1961年至1966年,書號ISBN 978-1-62503-067-2。再下接由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3年10月出版愚著之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 (一) ,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3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4年2月出版愚著之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 (二) ,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4年8月出版愚著之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 (三) ,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5年2月出版愚著之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 (四) ,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5年8月出版愚著之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 (五) ,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6年2月出版愚著之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 (六) ,共三章,涵蓋2001年至2003年,書號ISBN 978-1-62503-271-3;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6年10月出版愚著之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 (七) ,共三章,涵蓋2004年至2006年,書號ISBN 978-1-62503-322-2;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6年10月出版愚著之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 (八) ,共三章,涵蓋2006年至2008年,書號ISBN 978-1-62503-356-7;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www.EHGBooks.com)2016年10月出版愚著之北美教研生涯記自詠 (九) ,共三章,涵蓋2008年至2010年,書號ISBN 978-1-62503-423-6。上述諸書悉由仿詩詞表之。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七十五歲後教研生涯完全結束後,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多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童少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

  • -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Nine)
     
    520,-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至第八集均已出版。第一集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時期,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時期,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第五集包含正教授第四段時期,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第六集包含正教授第五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1年至2003年,書號ISBN 978-1-62503-271-3。第七集包含正教授第六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4年至2006年,書號ISBN 978-1-62503-322-2。第八集包含退休及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時期第一段,涵蓋2006年至2008年,書號ISBN 978-1-62503-356-7。本書為第九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時期第二段。涵蓋2008年至2010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榮譽終身教授時期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等。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四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寫給早亡杰生弟與振珠妹僻鄉童年雙劫磨,奉節别離唱輓歌,從此欲祭無祭處,思親老淚常滂沱。注:杰生與振珠均出生在抗日戰爭時四川省奉節縣(夔府)家嚴防地附近之高山竣嶺僻鄉野村,物資極度缺乏,生活困苦,食少營養。兩人均未滿週歲,便得營養不良重疾。斯處並無醫院、亦無醫生。蜀道難行,也無法送鎮醫治。最後危急時,無奈請了巫者來家驅魔降邪,回天乏術,兩人早夭。懷亡弟吳杰生常牽魂夢並愁加,教我如何不想他,猶憶當年逗弟樂,可憐亂世損歲華。懷亡妹吳振珠教我如何不想她?年未滿歲憶幼娃,生不逢辰避倭亂,怪病突去徒嘆嗟。雙墳無覓處噩運兩次臨吳家,雙親難忍淚如麻。戰禍痛折鶺鴒翼,疾病連摧弟妹花。大洋遠隔空思念,夔府眼前怕停車。當年雙墳無覓處,訪尋不得痛天涯。注一:鶺鴒,詩經小雅常棣章作脊令,曰:「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詩經朱公遷疏義云:「鶺鴒,飛則鳴,行則搖,有急難之意。」

  • -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in Taiwan
     
    616,-

    本書是旅居美國東岸的成大校友吳治博士最新作品,內容以新詩體裁紀錄吳治博士當年在臺求學的各項點滴軼聞。謹以此書獻給彰化縣立北斗中學、臺中省立第二中學、臺灣省立工學院及臺灣省立成功大學舊日師長、同窗、及校友們。克難勤學劫百千,細雨和風六十年。恩師摯友多仙去,昔日滄海今成田。浮萍飄忽亞美洲,立業退休終繫舟。蒼狗風雲今回首,堪笑異邦竟棲留。府城攻讀快鏡頭,深印腦中驚晚秋。思校懷師憶疇昔,難忘高中大學樓。寶島十年曾為家,力竭小成青春賒。優遊林泉尋舊事,且為詩詞伴夕霞。步唐躡宋學嘆遲,執著吟哦友笑痴。敲得打油書一卷,管它合不合時宜。成敗榮辱殊難評,半年執筆往事言。宋時高才蘇學士,道是鴻爪雪留痕。師徒情真說大千,筆杼胸臆賦拙箋。自珍敝帚凝心血,老去隨身作枕眠。注:鴻爪喻往事痕跡。典出蘇軾詩: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鴻飛那復計東西。◎序/劉大經老友吳治兄謙稱未曾學文,唯文采斐然,才華橫溢,且其賦詩填詞之多之佳,尤勝一般文 人。我與吳治兄於一九六一年同船負笈美國,轉睫近六十載。我一直祇知其專研機械學及著作等 身,並於多所名校執教,直到最近始獲機拜讀其詩作,吳治兄以詩會友,賦出許多感恩懷舊及游 揚友人之詩詞,其重情義及溫柔敦厚,躍然字裡行間。 吳治兄弘毅踏實,治學嚴謹,俱見諸其工整之律章而直追杜甫。其長短句間具柳永婉約含 蓄之慢詞長調;另多闋則饒不合平仄之拗句而媲美橫放傑出之蘇辛太白,此諒緣自其豁達灑脫,大而化之也。 吳治兄半世紀來於機械工程之教學及著述,均有極優異之獻替及聲譽,竟另具使人心折嘆 賞之才力,作出數以千計佳妙之古典詩詞,如此橫跨科學、文學二領域者,可真寥若晨星! 本詩集主敘吳治兄臺灣十年之點滴,另敘及其赴美經歷,無一不以詩詞表之;悉以詩詞憶 述往事於一集,吳治兄諒開先例。本詩集另一特色,乃其洋溢處處之重情念舊及對母校種切與師 長同硯之追憶、關懷,吳治兄均以其篤愛摯情一一入詩,感人至深!

  • -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Eight)
     
    510,-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至第七集均已出版。第一集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時期,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時期,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第五集包含正教授第四段時期,共三章,涵蓋1998年至2000年,書號ISBN 978-1-62503-236-2。第六集包含正教授第五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1年至2003年,書號ISBN 978-1-62503-271-3。第七集包含正教授第六段時期,共三章,涵蓋2004年至2006年,書號ISBN 978-1-62503-322-2。本書為第八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七段,及退休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時期第一段。涵蓋2006年至2008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榮譽終身教授時期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等。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八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

  • -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Five)
     
    490,-

    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多集。第一集已出版,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共四章,涵蓋1966年至1972年,書號ISBN 978-1-62503-071-9。第二集也已出版,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共十六章,涵蓋1973年至1988年,書號ISBN 978-1-62503-097-9。第三集也已出版,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共四章,涵蓋1989年至1992年,書號ISBN 978-1-62503-142-6。第四集也已出版,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三段,共五章,涵蓋1993年至1997年,書號ISBN 978-1-62503-194-5。本書為第五集,採用紀年式,包含正教授時期第四段,涵蓋1998年至2000年。以後數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五段,第六段,及退休。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八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正是: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吳治教授,成功大學1957年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機械工程系1966年博士。曾執教於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 及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逾卌年。2006年退休。著有科研書籍9本及專業期刊論文五百餘篇。吳校友歷年來獲獎無數,在教學研究方面,年年獲得校方的頒獎,1993年榮獲美國海軍官校最佳研究獎,1994年榮獲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工學院最佳教學獎,1996年榮獲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工學院最佳著作獎等;在行政方面,吳校友曾任美國海軍官校機械系系主任四年,1991年榮獲海軍軍部給予文職人員最高功績獎,並於2006年榮獲海軍軍部給予特别褒揚獎,譽為美國海軍官校有史以來研究著作最為豐富傑出文職人員;1999年榮獲北美州成功大學傑出校友獎。吳校友學術研究與著作極為豐富,為兩種學術期刊總編輯,擔任三種學術期刊編輯委員,除此之外,吳校友已出版九本專書,五百多篇學術期刊文章,三百餘篇學術會議論文,及兩百餘篇專書暨論文評審。其中1994年英國牛津大學為他出版了海洋溫差專書,此書在科技最負盛名的科學(science)期刊書評上極博好評,譽為海洋溫差領域之空前佳著。吳校友在1990年代亦曾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組顧問多年。

  • - My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reer at U.S. Naval Academy 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art One)
     
    490,-

    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北美教研生涯記錄作者在北美海軍學院(U S Naval Academy) 和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學及研究逾卌年生涯。計劃寫為三集。本書為第一集,共四章,包含就職前,助教授時期,副教授時期前段,及萬里行。第二集將包含副教授時期後段,及正教授時期第一段。第三集將包含正教授時期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及退休。第二集已近完稿。第三集尚待續寫。記兩校培才,說灌溉耕耘。錄經歷見聞,寫教研風雲。咏胸懷意境,憶甘苦愉辛。積詩數千首,抒情發為文。吾非學文,亦從未認真學過平仄及音韻格調,不曾登堂,何敢言詩詞!然歌謎詞賦,平素所愛,惜指引乏人,只靠自行摸索,未諳創作之道。七十歲退休前,因工作忙碌,無暇他顧,偶有吟咏習作嘗試,均隨寫隨棄,並未收藏留稿。今年七十將八矣,教研生涯完全結束,東風重拂,白髮逢春,野翁心熱,始與和余背景相同數同窗友好對古典文學有興趣者互相唱和,聊志訴情,再興詩詞之念,又憶錄舊作及記咏昔年往事感懷,重握斑管,輯成此集,以留紀念。明知雪泥鴻爪,轉眼無痕,然敝帚之賞,亦可解老年一時之悶,親朋後人翻閱,權作念我。如此而已,豈有他哉?教研多事堪回憶未曾入室寫詩詞,林泉消閑且為之,教研多事堪回憶,梗概留後庶可知。取名自吟集教研生涯敘詳實,不求聞達不求利,無意搏取後世名,詩詞故取自吟集。吳治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1961年機械工程博士。曾執教於美國海軍學院(US Naval Academy) 及約翰霍浦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逾卌年。2006年退休。著有科研書籍9本及專業期刊論文五百餘篇。

  • - Precious Family Letters: Memoirs of an Early Chinese Student in America
     
    510,-

    本書是季蕉森博士二百封往來家書大集。華府聞人季蕉森博士的新著《家書抵萬金》即將問世,他的前一本著作是《一個平凡人的自述》,2010年初版,2013年再版,有王嗣佑學長和傅建中與王顯耀兩兄以及盧荷生教授的序。上世紀中在華府初識蕉森學長,曾驚嘆在當今這個花花世界裏,怎麼會有像他這般古樸率真的人,直到拜讀他的文章,才知道其來有自。宋人蘇軾曾說:「文如其人」,蕉森兄的文章平鋪直敘樸實無華,他極少用典,從不堆砌,卻常常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讀者諸君請試看他追念亡友王大眾的那一段,便知端的。我曾急切地等待蕉森兄克勤克儉存款為雙親在臺北購置房產的那一段,當時蕉森兄嫂兩人還住在一個只有一間臥室的公寓裏,卻決心要為父母在臺北購置一套四臥室的公寓,這個願望如果沒有季大嫂董伯玲女士的理解支持恐怕難以如願,事成之後父母親友無不盛讚董伯玲女士的賢惠,蕉森兄在他的文章裏只說了一句:「伯玲沒有一句怨言」,而真情摯愛盡在其中了。蕉森兄的父親是一位了不起的仁人君子,怹是一位儒者,一位廉吏,一位慈父,一個體貼的丈夫,一位郷親們崇敬的族長和隣里尊重的長者,從怹老人家每一封家書的訓諭中,可以看出蕉森兄品格與成就的由來,從蕉森兄的言行中也彷佛可以看到老人家當年的身影,1963年以前我應該還在臺北,可惜無緣拜識,如今在華府得與蕉森兄相識相知復相惜,也算是一種補償吧!只是在蕉森兄衆多的朋友故舊中,我只是一名新進人員,若不是蕉森兄的堅持,我是萬萬不敢為他的新著寫序的。這本書的最後還有蕉森兄附贈的一份厚禮:《雪泥鴻爪》,總共逾六萬字,其中有時評、政論、遊記、雜感、憶往和念舊,篇篇都文情並荗,清新可讀。其中有致馬英九的公開信,俱見作者高瞻遠矚,敢為天下先,證諸陳水扁當選後就任前,蕉森兄立即辭去僑務委員一職的往事,益顯其正氣磅礡,大義凜然。蕉森兄在《家書抵萬金》的結語中遺憾他的著作不能譯成英文傳給後代,我也有一個憧憬,希望海內外有一位卓越的製片人,能夠高瞻遠矚,製作一部以《家書抵萬金》為素材的廣電連續劇系列片,嘉惠更多的人。2018年3月18日 葛森 序於華府葛先生1957年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服務於中國廣播公司、美國新聞總署及國務院

  • - An Ordinary Person's Memoir (Revision)
     
    626,-

    季蕉森博士是在他退休後開始寫作的。他將累積約七十篇作品,分親情、友情、憶往、旅遊、傳記、心聲、與隨筆等卷,成為《一個不平凡人的自述》一書。它的初版於二〇一〇年在臺灣付梓,原來是一本非賣品,著者分贈給他的親朋好友留念,以及下列相關圖書館典藏:中華民國國立中央圖書館、國史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馬里蘭州蒙郡圖書館(九個)。此版為再版,蒐羅一百篇作品,其中三十九篇是初版後的新作;除此之外,還包括三篇著者原作的英文翻譯。季蕉森 博士,1934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鎮江焦山,祖籍中國浙江省溫州市,1956年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畢業,美國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航空工程碩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理學博士。曾任職於美國IBM, 美國通訊衛星公司(COMSAT), 美國海軍部SPAWAR等機構,1999年退休。

  • - The Plan of the Sun
     
    336,-

    太陽沒有告訴我要我做什麼,太陽沒有告訴我什麼是幸福,太陽只是說:『今天要做什麼呢?』我知道太陽真正的意思,太陽希望人們永遠幸福。『今天要做什麼呢?』太陽向我展示了溫暖,太陽向我展示了空白,我知道太陽真正的意思,太陽的溫暖已經說明了一切。太陽沒有告訴我要我做什麼,太陽沒有告訴我什麼是幸福,太陽只是說:『今天要做什麼呢?』我知道太陽真正的意思,太陽希望人們永遠幸福。『今天要做什麼呢?』太陽向我展示了溫暖,太陽向我展示了空白,我知道太陽真正的意思,太陽的溫暖已經說明了一切。

  • - The Consensus of Heart
     
    336,-

    天亮了,有個重要的一餐,有個重要的人,我要和她一起吃飯,我要做些準備。生命的意義是珍惜地吃飯,生命的意義是藉由吃飯認識心,你無法不珍惜地吃飯,你無法不去認識心,生命的意義就是認識心。人有選擇,卻也別無選擇。生命有意義,幸福伴隨著珍惜的義務。學問的根基是對世界的認識。蕾娜,謝謝妳讓我作了一場美夢。

  • - An Eye On The World From Harvard
     
    326,-

    推薦序/文◎楊力宇(美國西東大學退休榮譽教授)資訊時代的來臨,衝擊著服務業及產業的發展,即將邁入廿一世紀全球化的企業,如何面對資訊革命的挑戰,成為全球學者與企業經營者關注的焦點。李蔚華先生在美創辦「美南新聞」,白手起家,二十年來艱辛奮鬥,卓有成就,如今姊姊報與加盟報遍佈美國各地,甚至中美洲與亞洲也有。它是美國唯一具有獨立性及地方色彩的華文日報,被視為華人在美國創業成功的範例之一。因而兩年前被提名參加美國著名之哈佛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的研究。其時,全球經濟正逢亞洲金融風暴的來襲,日本也不能倖免。過去「二十一世紀是亞洲人的世紀」、「日本第一」的許多信念都已動搖了。因此,全球的財經學者與企業界領袖都在反思與探討未來世界經濟的走向,企業經營究竟要採何種途徑,才能在國際的巨風大浪中屹立不墜,哈佛大學不僅是美國第一流的學府,也執掌全世界學術的牛耳,參與哈佛企業管理研究的人士包括全球各地企業界的精英。蔚華先生躬逢其盛,他不僅以企業經營者的身分,參與討論,而且也以新聞工作者的身分,細心聆聽,敏銳觀察,反覆詰問,採擷百家之言,著成本書。本書涉獵範圍極為廣泛,不僅討論到跨國公司、連鎖商店、中小企業,以及家庭企業等各產業,如何在科技卓越、社會型態改變中謀求發展與生存;而且也討論到銀行及其他服務業的經營,以及現代廣告與推銷術的技巧。在書中,他更鉅細靡遺告訴華裔,如何在美國經營事業,有關法令的介紹,應該注意的事項,在面對實際可能遭遇的困難時,如何因應與解決。蔚華先生蒐集了許多當前企業經營的範例,有成功的實例,也有失敗的案例,對成敗的關鍵,哈佛的學者都有精闢的分析,其中也不乏作者個人的獨特觀察與見解。旅美華人在甚多領域裡取得重要的成就,但在新聞媒體事業中,除台、港報業(如聯合報系、星島報系、明報系等)在美創出成功的報刊外,只有李蔚華先生所創立的「美南報業」是獨立經營而打出一片天地的報業。他的經驗十分珍貴,值得借鑒參考。作者文筆流暢精簡,附以具體的數據,娓娓道來,使論證更為有力,是一本不可多得、極價值的參考書,特著文推介。(寫於一九九九年十月十日,修訂二○一五年六月三十曰)哈佛看世界再版序/文◎李蔚華(美南報業集團董事長)上次在哈佛進修匆匆已經是近二十年前的事,美南新聞創辦迄今已逾三十五年之久,包括我和內人及許多同事都把青春獻給了美南,做為一個美南人,我們走過美南新聞廣場上,腳下走過的每一寸土地及手觸摸的大樓磚牆,皆印烙了我們的血汗和淚水。我們在媒體工作之道路上,結合了無數志同道和之夥伴,真正為海外華文媒體寫下了新篇章。"從哈佛看世界"是作者一九九七年在哈佛大學進修時寫的一本書,因年代久遠,出版社亦已無法聯系,而書商已無存書,最近再委托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再度出版,並通過亞馬遜系統在全球發行。由於此書是在二十年前所寫,當時之時空環境不同,與目前所處情況不同,但確代表作者之當時之見解。此書再版之時,作者之另一著作"新聞最前線"亦同時發行上線,雖然作者每天在管理工作上經常爭分奪秒在打拚,也不斷筆耕拙文,為自己留下新聞工作者之記憶。

  • - Beauty of Tenderness (Russian-Chinese Edition)
     
    336,-

    本書由台灣詩人李魁賢與俄國詩人隋齊柯甫聯手合作,以中文、俄文雙語同步蒐錄李魁賢過去發表的五十首漢詩,並由國立臺灣文學館(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贊助出版。李魁賢,1937年6月19日生於台北市。1945年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回到祖籍台北縣淡水鎮。現居台北市。1958年畢業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現台北科技大學),主修化學工程;1964年結業於教育部歐洲語文中心,主修德文。1985年獲美國MarquisGiuseppeSciencluna國際大學基金會頒授榮譽化工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台肥公司南港廠值班主管、製法工程師以及工場副主任(1960~1968),後來從事專利代辦業務(1968~1974)。創立名流企業有限公司(1975~2003)、名流出版社(1986~1989)和名流專利事務所(1987~1988)。擔任發明雜誌主編(1969~1971)、發明天地雜誌社長(1974~1975)、台灣省發明人協會常務理事(1977~1986)、發明企業雜誌發行人(1979~1987),歷任台灣筆會副會長(1987~1989)、理事(1989~1994)、會長(1995~199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講席(2001),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2001~2005),台灣北社社務委員(2001~2002)、副社長(2002~2003),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2001~2004)、董事長(2005~2007),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2006~2007)。1953年開始發表詩作,獲1967年優秀詩人獎、1975年吳濁流新詩獎、1975年中山技術發明獎、1976年英國國際詩人學會傑出詩人獎、1978年中興文藝奬章詩歌獎、1982年義大利藝術大學文學傑出獎、1983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市長金質奬章、1984年笠詩評論獎、1986年美國愛因斯坦國際學術基金會和平銅牌獎、1986年巫永福評論獎、1993年韓國亞洲詩人貢獻獎、1994年笠詩創作獎、1994年榮後台灣詩獎、1998年印度國際詩人年度最佳詩人獎、2000年印度國際詩人學會千禧年詩人獎、2001年賴和文學獎、2001年行政院文化獎、2002年印度麥氏學會(Michael Madhusudan Academy)詩人獎、2002年台灣新文學貢獻獎、2004年吳三連獎新詩獎、2004年印度國際詩人亞洲之星獎、2005年蒙古文化基金會文化名人獎牌和詩人奬章、2006年蒙古建國八百週年成吉思汗金牌、成吉思汗大學金質奬章和蒙古作家聯盟推廣蒙古文學貢獻獎、2011年真理大學台灣文學家牛津獎、2013高麗文學獎。2001年、2003年、2006年三度被印度國際詩人團體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詩被翻譯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紐西蘭、荷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印度、希臘、美國、西班牙、蒙古、等國發表。參加過韓國、日本、印度、蒙古、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美國、古巴等國之國際詩歌節。出版有《李魁賢詩集》六冊(2001年)、《李魁賢文集》十冊(2002年)、《李魁賢譯詩集》八冊(2003)、《歐洲經典詩選》(2001~2005年)等。

  • - The Hour of Twilight (Russian-Chinese Edition)
     
    336,-

    本書由台灣詩人李魁賢與俄國詩人隋齊柯甫聯手合作,以中文、俄文雙語同步蒐錄李魁賢過去發表的七十首漢詩,並由國立臺灣文學館(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Literature)贊助出版。李魁賢,1937年6月19日生於台北市。1945年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回到祖籍台北縣淡水鎮。現居台北市。1958年畢業於台北工業專科學校(現台北科技大學),主修化學工程;1964年結業於教育部歐洲語文中心,主修德文。1985年獲美國Marquis Giuseppe Sciencluna國際大學基金會頒授榮譽化工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台肥公司南港廠值班主管、製法工程師以及工場副主任(1960~1968),後來從事專利代辦業務(1968~1974)。創立名流企業有限公司(1975~2003)、名流出版社(1986~1989)和名流專利事務所(1987~1988)。擔任發明雜誌主編(1969~1971)、發明天地雜誌社長(1974~1975)、台灣省發明人協會常務理事(1977~1986)、發明企業雜誌發行人(1979~1987),歷任台灣筆會副會長(1987~1989)、理事(1989~1994)、會長(1995~199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講席(2001),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2001~2005),台灣北社社務委員(2001~2002)、副社長(2002~2003),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2001~2004)、董事長(2005~2007),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兼任教授(2006~2007)。1953年開始發表詩作,獲1967年優秀詩人獎、1975年吳濁流新詩獎、1975年中山技術發明獎、1976年英國國際詩人學會傑出詩人獎、1978年中興文藝奬章詩歌獎、1982年義大利藝術大學文學傑出獎、1983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市長金質奬章、1984年笠詩評論獎、1986年美國愛因斯坦國際學術基金會和平銅牌獎、1986年巫永福評論獎、1993年韓國亞洲詩人貢獻獎、1994年笠詩創作獎、1994年榮後台灣詩獎、1998年印度國際詩人年度最佳詩人獎、2000年印度國際詩人學會千禧年詩人獎、2001年賴和文學獎、2001年行政院文化獎、2002年印度麥氏學會(MichaelMadhusudanAcademy)詩人獎、2002年台灣新文學貢獻獎、2004年吳三連獎新詩獎、2004年印度國際詩人亞洲之星獎、2005年蒙古文化基金會文化名人獎牌和詩人奬章、2006年蒙古建國八百週年成吉思汗金牌、成吉思汗大學金質奬章和蒙古作家聯盟推廣蒙古文學貢獻獎、2011年真理大學台灣文學家牛津獎、2013高麗文學獎。2001年、2003年、2006年三度被印度國際詩人團體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詩被翻譯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紐西蘭、荷蘭、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印度、希臘、美國、西班牙、蒙古、等國發表。參加過韓國、日本、印度、蒙古、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美國、古巴等國之國際詩歌節。出版有《李魁賢詩集》六冊(2001年)、《李魁賢文集》十冊(2002年)、《李魁賢譯詩集》八冊(2003)、《歐洲經典詩選》(2001~2005年)等。

  • - World Non-Material Culture Heritage Collection: Xiaoguang Niu's Chinese Knots
     
    150,-

    中国结指的是绳结。绳结最初是我们祖先编制的一种工具,用来穿系捆绑。它也是一种古老的记录的手段,即汉字的前身。因"绳"音与"神"相通,形与龙相似,所以绳结被视为神器。随后绳结逐渐演变成一种装饰物,被人们赋予了美的内涵。中国结也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手工艺品,故被命名为"中国结"。中国结的编法繁多,用材广泛。除了各式线绳,还可以用纸条、布条,甚至粽叶等各种材质。中国结编法变化无穷,一根看似简单的绳子,经过或简或繁的编结,便可化身为各种各样的物品。每一个基本结都是以一根绳从头至尾编结而成,通过始终不断、顺理成章的穿梭、缠绕,编织成没有正反、左右对称、首尾相接、无始无终的结饰。因此中国结具有紧密的结体,用它来绑东西不容易松散, 实用功能很强。中国结大体可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和组合结三大类。它的编结技术除需熟练各种基础结的编结技巧外,还要了解各种结的特点,才能进行变化与组合,甚至是创新出新的结种。因为它独有的东方神韵和神奇多样的变化,中国结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人。如今它和中国的书画、雕刻、陶瓷一样,很容易被外国人士辨认出来。中国结朴实无华,庄重典雅。人们又根据其形,意对其进行命名。吉祥结寓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盘长结代表回环绵延,长命百岁。双钱结意指好事成双,财源茂盛。每种结都蕴含着真切的祝福和美好的祈愿。中国结不仅造型优美,涵义丰富,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作为宝贵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希望中国结可以发扬光大,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温馨与祝福,同时也为编结者带来一种喜悦与满足。 牛晓光,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富兰克林大学会计专业,并取得麦考瑞大学翻译硕士学位,业余时间喜欢编制中国结。母亲是一位中国传统手工爱好者,精通剪纸,编织,十字绣。自幼受母亲的影响,喜欢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中国结。接触中国结的时间越长,就会对中国结越发好奇,想了解关于中国结的一切,起源,发展,用途,涵意。中国结最初就是绳结。而绳结甚至可以追溯至远古,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它还发挥了记录的功能,并演化成了汉字。它甚至还出现在神话中,传说女娲造人就用绳结甩出泥点,才造出了许许多多的人。"绳"通"神","结"同"吉",而绳结的变化又恰恰契合了龙的特质,所以绳结成了龙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成为了中国人的图腾,由一种普通的对象上升成为精神符号,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如今它已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装饰品,人们会根据它的形状和涵义为其命名,如双钱结,吉祥结等。小小的中国结承载了中国悠长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也寄托着人们对彼此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对中国结了解的越多,对其喜爱就越深,对传承和推广中国结及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越发强烈,我愿为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 The Journey of Yeni Wong
     
    1 136,-

    我認識王燕怡,是在她1997年成為美京中華會館的首位女性主席時。在王燕怡的身上,我看到了在海外積極維護僑胞權益者應有的特質:積極服務、熱心奉獻、勇於任事、排難解紛。因為勇於融入主流社會社群,王燕怡為美京華埠中國城開啟了爭取華裔權益的新模式,打開了接觸的多面向。 在海外為僑社打拼無疑是一個驚濤駭浪的歷練過程,不少人害怕觸礁而選擇風平浪靜的航道。然而,對僑居地甚至世界上很多年輕人來說,找一份好工作,拿一份高工資,已經無法讓他們滿足。在充滿挑戰和機會的僑社角落,在為僑社打拼蘊藏的未知數裡,吸引了一位來自台灣的熱血青年,她願意駛向這片神祕的領域,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亮麗天空。擴大服務格局,提升國際視野,在美京華埠中國城為僑社打拼,為僑民悍衛權益,為僑團增取福利,成為她心中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體現。 本書將詳細講述大華府地區僑社的一位長年志工王燕怡,她打造夢想、身體力行並積極實現的奮進道路。那一段路,走得辛苦,卻也值得;那一段路,有失有得,但得多於失;那一段路,分享是她執著的使命,也是她前進的動力;在成長的點點滴滴裡,她的生活多彩繽紛、充實有趣。翻閱她為僑社打拼的生命過程,我們看見了華府僑社的歷史,也看見不同文化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跡。 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一窺王燕怡的奮鬥歷程,對己、對人、對事、對國家的做法與觀點。此外,她也公開了自己在美京華埠中國城縱橫多年的心得,以及如何用心打造理想、用愛造福僑社的酸甜苦辣。在這些故事裏,王燕怡的夢想、熱情和奉獻精神穿插其中。本書從服務僑社遇到的機緣、堅持夢想的毅力,以及多層面奉獻僑務的格局等不同視角,詮釋王燕怡的夢想與熱情,主題和內容符合時下僑界年輕讀者的閱讀喜好。 在長達幾百個日子的採訪、蒐集、寫作中,在筆者再三的深入刻畫、推敲精選下,紀錄了王燕怡從經營餐館到走入美國主流社會的傑出領導典型。這本六萬言的翔實傳記,同時觀察了二、三十年來美京華埠的改變與演進,這本書紀錄了筆者與王燕怡長年互動的過程,這份記錄,成為側寫實錄王燕怡的基礎。就如同不花俏的書名所示,書中所做的就是平實呈現王燕怡在僑社生涯的歷程與歷練,不管是摸索人生路的僑界年輕一代,或是有志於服務僑社的台灣鄉親,都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有為者亦若是」的典範。 《雪泥燕爪─王燕怡的心路歷程》敘述一個自平凡中走來的故事,平凡中展現出不平凡的故事,是一本值得細讀的好書。王燕怡是位值得尊敬的僑領,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我深受啟發與感動,相信對兩岸三地及美國僑界讀者也會有不同面向的激勵與激賞。 我很榮幸地為王燕怡寫她的心路歷程。我要感謝金慶松先生細心詳盡校對全書的文稿。感謝他在完稿上的協助。最後,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內人素鉛讓我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的支持我。現在就讓我們來感受王燕怡在海外為僑社打拼的心路歷程,跟她一起踏上追夢的旅程吧!

  • - Journey to Europe, America and Taiwan
     
    386,-

    本书是资深记者王传明先生游历欧洲、美国与台湾之旅游札记,旅行与阅读,让我们有更宽阔的视野、更包容的胸怀;读万卷书可以涵养心性,变化气质,培养卓越的眼光;行万里路则可以增广见闻,涵养宽阔的胸襟,具有国际视野。王传明先生认为,旅行就像「挖宝」,透过阅读与文字的洗礼,在旅途中揉出新的乐章,融入欧美台名胜山川后,或可静心体验来自国际的宏伟局势,感慨人生如沧海一粟。 王传明,男,1955 年生,江苏金陵人士,祖籍江苏盐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曾在南京某国企与外资控股企业任职,有过军旅生活。兼任南京某外资企业内刊月刊主编,集采编、撰稿、摄影、摄像、编辑、排版、校对于一身数年,撰文稿360余万字,摄图像若干。兼任《扬子晚报》、《南京日报》、《江苏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二十余年,撰写各类新闻稿件万余篇。 2013年至2015年赴美生活,《新世界时报》副总编、《华府邮报》、《华府网》兼职新闻记者。期间,激扬文字,以热情和责任进华人小区,入白宫,访名流贤士,足迹华府DC、马里兰、弗吉尼亚三州做新闻采访,挥毫撰文摄像,讴歌美好,点赞时尚,传播中华文化,作品颇丰。其中有华府华人小区新闻,社会新闻,奇闻轶事或幽默小语突出重围,由主流媒体刊载,海内外华人媒体转载众,成为美国《华府网》和《江苏网络电视台》及江苏《西祠堂胡同网站大众百花园栏目》网络新闻和旅游栏目撰稿人。资深记者,爱好文学,业余时间喜好撰写游记、散文和诗词,在《世界日报》、《华府新闻日报》和《美华商报》多有佳作,时为华府诗友社《尝试集》荐诗。 2016年回国休整,结合在美生活感受与采访,撰写在美生活回忆录,着有《老年人如何适应海外生活?》、《初见美国》新书,介绍老年人如何与孩子一起幸福生活知识与技巧,排解公众家庭与社会难题,并阐明公众了解美国,认识美国,推进中美友好关系发展。

  • - First Encounter with America
     
    596,-

    《初见美国》,是个人的美国生活体验观察与感悟,目的是为告诉读者一个客观真实的美国。 由于自己仅是在美国华府近三年的生活接触与感受,包括去美国纽约、波士顿和美国西部拉斯韦加斯、洛杉矶、旧金山等地旅游,以及作为记者身份接触了解观察美国社会的某个点、某些人或某个层面而写,因此,所写作品故不能全面,难免有偏颇看法与观点。 感谢在美国生活期间给予我们关心与帮助的华人朋友,感谢在我撰写这本书期间,给予我指导帮助的许翼云、殷一仓、陈一川、洪越碧、陈咏智、张鳯、刘嫄、吴嘉、强力、潘玲荣、金庆松、张纯英、林秀兰、金勇静、薛海培、倪涛、季肇瑾、朱丽淇、王亚亚、梁旭华、陈丕楠、顾磊等朋友们,每个章节都是反复征求意见与修改而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是做人的学问。其实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强大,人民的幸福与安康,更需要我们能够从更高的境界与智慧入手,以更宽广的胸怀,学习人类世界上一切优秀民族与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更加睿智,是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人民更幸福,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美国,研究美国,学习美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让中国更加强盛,让中华文化更加灿烂,中华民族更加兴旺发达。

  • - My Homeland on Song Hua Jiang: Dr. Francis Wang's Autobiography
     
    386,-

    在遙遠的中國東北有一條長達近二千公里的河流,它流過東北的心臟地區,就是有名的松花江。由長白山天池流入吉林省,它在我的家鄉附近與嫩江會合,再經過哈爾濱市,注入黑龍江後進入俄國。松花江夏季江畔風景迷人,沿岸土地肥沃,民風樸實。沿江有中國最大的水力發電廠,也是中國重工業大多聚集在東北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的父親母親就出生在松花江畔一個小村落,父親是白旗滿籍,母親姓魏,是漢人,據說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後人,從山東省蓬萊縣渡海來到東北,已經定居在吉林有數代之久了。我的故事從松花江開始,因為我的父母親是從松花江來的,他們給了我生命,使我能夠來寫這本書呈現給讀者。我是於中國對日抗戰(1937年七七事變)發起之前幾個月出生在北平的協和醫院。直到1946抗戰勝利之後,才以義民還鄉之名乘專車回到東北。以後之幾年,曾目睹國共在關外內戰的痕跡,書中說的都是自己親身的經歷,將會在第一篇講述給讀者。同時也會將我在台灣生長的經歷,由少年進入青年時所聞所見在第二篇中呈現給讀者。但是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是由第三篇開始,從1962到今天,在異國他鄉下生活五十多年的經歷。包括我來到美國後又從大學部重新改讀電機工程的艱辛日子,以及以後就業和教書的過程,最後做到一個大學的校長的經歷及教訓。我把自己怎樣的去克服種種的困難的經驗,寫在這本書裏,希望能給讀者一些鼓勵以及幫助,使後來者能夠受到實惠,生活過得更有意義,那便是我寫本書最大的目的和收獲。王建華,吉林省扶餘縣人,1937年4月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1949年6月到臺灣,1960年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畢業。1965年華盛頓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學士。1967年華盛頓州立大學電機工程碩士。1972年明尼蘇達大學電機工程博士。(1972-1990) 年工作於工業界包括:貝爾實驗室、波音公司。(1990-2002) 年工作於教育界包括:大學教授、系主任、院長、校長。2002 年退休。(2011-2016) 年任教於華盛頓大學。主要著作:數位電路的測試,及測試設計及技術的索引(Digital Circuit Testing: A Guide to DFT and Other Technique, Francis C. Wang, ISBN: 0-12-734580-9)。

Gör som tusentals andra bokälskare

Prenumerera på vårt nyhetsbrev för att få fantastiska erbjudanden och inspiration för din nästa läs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