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nadens största urval
Snabb leverans

Böcker utgivna av Remembering Publishing, LLC

Filter
Filter
Sortera efterSortera Populära
  • - 毛泽东和后毛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av &#27704, &#27589 & &#23435
    666 - 1 150,-

    "洗脑"的词条和理论原来是西方学者和新闻记者专门为描述和研究中共的心灵控制和思想改造而创立的。它的科学性连美国心理学最权威的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都已经加以确认了。但是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西方对中共本质认识的日益模糊,对它的理解非但已经和专制集权的中共逐渐脱钩,还在大众传播中被日益泛化,即洗脑无是非,所有人和群体都在洗脑和被洗脑。作这一如是观,最近在美国召开的题名为《洗脑 毛泽东及后毛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的学术研讨会实在是一场正本清源的突破。会议上二十多位学者的论文不仅重新确立了洗脑和专制极权不可分割的关系,还从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和习近平时代的回潮,形象地阐释了洗脑在极权统治中的作用。这次会议还对世界范围内的"洗脑"的恶果,如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疯狂导致的侵略战争,美国社会流行的企图推翻合法选举结果和民主政府的阴谋论和民粹主义思潮等等进行了缜密的剖析,使全书充满了特有的当代性和挑战性。

  • - 1972年上海中学生反革命集团案始末
    av &#27743, &#38472 & &#23706
    336,-

    1972年初,几个十五六岁的上海中学生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学校工宣队的警觉,被"请"出课堂进入全封闭的"学习班";一个月后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案,在当时的上海市"革委会"立案,由王洪文的亲密战友王秀珍亲任专案负责人。两年八个月后,又由王洪文亲笔批示,几个主犯被定"犯现行反革命罪",被恩赐"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收容劳动教养。 粉碎"四人帮"后,经复查平反释放。坐牢时间最长的本书作者,历经五年、四月、三天。这些少年经历了单身监禁和农场劳改,历经水火,也经由特殊的通道进入了"社会",从不谙世事的"初生牛犊"成长为自主、独立、能思想的个人。 那个"反革命活动"持续时间并不长,过程也不复杂。这个回忆录自然需要介绍这个事件本身及其来龙去脉,以及相关的背景和环境,但本书的重点不在这里。真正的重点是这个"反革命集团案"立案后的过程--在监禁式的"学习班"、在非法的"群众专政"监狱、在以后整整两年不见天日的日子、以及最后在劳改农场期间的心路历程、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由此得到的历练和自我提升。 本书文字生动,栩栩如生,描述的场景如画面呼之欲出;能呼唤起同辈人的记忆,帮助后来者对当年历史的了解,特别是消除当前一些流行的误解。作者真正的愿望是,让公众了解文革、摒弃文革,永远与文革绝缘--虽然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个梦幻。至少,我们还可以把当年的历史记录下来。

  • av Joshua Zhang
    690,-

    Using a social movement perspective, this monograph demonstr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turn to the City Movement by the Chinese educated youths - the only successful social movement by the Chinese peopl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 and the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Campaign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Grounded in data collected via an unprecedented survey research effort involving respondents who lived through these historic events, the monograph explores the emotional impact upon the educated youths of being forced to the countryside, the directions and forms of their resettlement, work, income, mentality, marriage/love, and relationship with local peasants while in the countryside, timelines and methods involved in returning to the city, their final occupations, children's fulfillment, current perceptions of urban life, evaluation of the campaign and their experiences in the countryside. The authors also summarize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Return to the City Movement,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Chinese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future.

  • - 附北京大学文革大事记
    av &#32993, &#23447 & &#24335
    696,-

    北大的社教运动是北大"文革"的预演。本书的重点是1966年到1968年文革前三年的"群众运动"期,这是最具戏剧性的场景。众多人物从"伟大领袖"到一些极具个人特质的北大学子在北大这个全国瞩目的舞台上进行了形形色色的表演。聂元梓和她的助手孙蓬一是北大"文革"的核心人物。1967年4月10日聂元梓和孙蓬一向陈伯达、江青进言,揭发关锋、吴传启团伙--这是一件影响北大"文革"进程的重要事件。"4.12讲话" 是孙蓬一在"文革"中最重要的讲话,其矛头指向了毛泽东"文革"指挥部中王、关、戚几员大将。 聂元梓、孙蓬一认为自己是在为毛泽东的"文革"清除隐患,但毛泽东是不认可的。 "文革"10年,对聂元梓、孙蓬一清算了近8年。抓捕"四人帮"之后,新的领导人"照过去方针办",将聂元梓、孙蓬一逮捕关押。在审判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之后,复出的当权派又对聂元梓、孙蓬一等人进行刑事审判。 《北京大学文革大事记》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北大文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脉络。

  • av &#36213, &#21326 & &#21697
    286,-

    《紫苑》讲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从建国到文革结束所发生的故事。建国初期,知识分子以为自己进入了自由民主的理想王国,但很快就觉察到 他们走在一条长满青苔的路上,一旦跌倒就滑入炼獄。 小说的主人公孟至诚懦弱而善良,在成为"政治贱民"后,他和他的家人受到历次运动的廹害,经历了生离死别,贫病交困,漂泊无依,受尽生活的磨难。女儿可珍在歧视与无助中成长,渐渐看透了历史阴霾的残酷与虚伪。独立而聪慧的个性让她成熟于人性的善与恶的故事之中。 这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小说,书中的故事也并非完全虚构。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甚至生活细节,都是取自作者周围人物的真实经历。

  • -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管窥(1966-1970)
    av &#23376 & &#30000
    500,-

    《不堪回首》是关于中国人民大学五年文革的实录(1970人大停办)。人大这所中共中央开办的高校,由于历史原因,其文革进程呈现特别复杂而曲折的局面。本书通过大量当事人的回忆,还原了此间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例如郭影秋上调北京市委接替邓拓,又被揪回学校接受批判的内情;那封写给毛泽东关于教改的"七人信件"的如何出笼;邓小平、陶铸参加的两次全校大辩论始末;江青怎样亲自插手导致了"孙泱之死";以及一次死亡五个学生的"622"武斗的惨烈经过等。这本书收录的许多文章,在记录史实的同时,还通过剖析人大文革与整个文革,亦即局部与全局的主从关系,说明基层的混乱无序完全源于上层的策划导演,文革根本不是什么"群众运动",而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的一场内乱。

  • - 高等院校
    av &#26041, &#24796 & &#36784
    520,-

    此书是中国大陆多所著名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毕业生撰写的回忆录的汇编。这些回忆录记载了从1958至1965年间的高校的教育革命,记载了这时期高校整肃大学生中的思想异端者的过程,记录了文化大革命中间大陆高校毁学废教的经过。全书分为理工、人文和"反动学生"三辑。书中有多篇附录,是研究中国红色教育的宝贵的历史文献。

  • - 中小学
    av &#26041, &#24796 & &#36784
    530,-

    此书是关于毛泽东时代的中小学教育的文集,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4位学者撰写的文革前十七年大陆中学教育的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阶级斗争教育思想造成的恶果 在大批成绩优秀的青少年因出身不好而失学的同时,阶级觉悟、阶级仇恨和暴力意识污染了在校学生的精神世界。此书的第二部分是7位评论家撰写的文章,他们抓住了毛时代的教育的两大特点,一方面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强力灌输,另一方面是阶级斗争指导下的"仇恨教育"。此书的第三部分是18位毛时代教育的亲历者对他们的小学和中学生活的回忆。这些回忆再现了十七年教育的本来面目,印证了学者和评论家的观点。

  • av &#25991 & &#38738
    346,-

    本书描写了文革最初的三年,从中共的《五一六通知》的下达,文艺大批判、红卫兵造反,横扫牛鬼蛇神,打倒"走资派"到知青上山下乡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些事件通过一个高干家庭在文革中的经历展开。着重讲述了文革给这一家人的生活、命运、思想、信念带来的冲击和变化。在这场运动中,他们或身不由己,或推波助澜,或困惑不解,或欣喜若狂,或在青春躁动中做出非理性的举动。本书通过这个七口之家的母亲自杀、父亲被押、女儿精神失常、儿子下乡接受再教育等悲惨遭遇告诉读者,文革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命运、生活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想信念的全面坍塌。

  • - 一个地主崽的一生
    av &#25991, &#24503 & &#38886
    460,-

    下卷记述了1979年至上2019年的四十年间,中国社会以及他和他的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共为地富摘帽的政策,使他摆脱了政治贱民的身份,重新获得了户口。在改革开放中,他通过辛勤劳动和多次创业,在城里购房定居,从农民变成市民。但他最后的谋生之路--街头烧烤的摊位被迫停业,使他的晚年生活陷入困顿之中。

  • - 一个地主崽的一生
    av &#25991, &#24503 & &#38886
    460,-

    此书是"中国的犹太民族"--一个被中共视为"阶级敌人"的地主之孙人生的真实记录。全书以1979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记录了1949年至1979年毛泽东统治的三十年间,他和他的家庭遭受的苦难和屈辱,揭示了土改、肃反、大跃进、大饥荒、人民公社、四清等政治运动的残酷和血腥。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作者被批斗、毒打,被迫逃离家乡,成为没有户口的"黑人"四处流浪的经历。

  • av &#32599, &#24449 & &#21551
    580,-

    本书共有十章,涵括了清华文革的三个阶段 即老红卫兵阶段的"红色恐怖",蒯大富阶段的昙花一现,以及迟谢当政的强势领导。其中,前六篇主要介绍作者的亲身经历,后三篇缅怀师长黄报青和同事徐葆耕;最后一篇写的是八十年代末,蒯大富刑满出狱后,在深圳向他当面道歉的情形。作者政治阅历丰富,思路清晰,观点敏锐,文字功夫好,所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所以读起来非常生动流畅。

  • - 翻译家范希衡的风雨人生
    av &#28977 & &#28156
    460,-

    范希衡先生出生于清末,曾经是闻名县镇的神童、才子;曾以自身的努力和聪颖,先后考入了国内知名学府上海震旦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获取庚子赔款奖学金,进入了世界顶尖大学之一的比利时鲁汶大学,并获取双博士学位;曾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曾为中法文学翻译做出了毕生贡献,特别是填补了法国文学理论诗译这一专门领域的空缺。他的译作过程不仅凝结着许多艰辛,还渗透着冤情与苦难。他被时代裹挟的命运并未能窒息他的精神世界,他的灵魂在承受与担当中挺立,默默地用自己的惊人毅力与执着,以人不堪其苦的劳动,冲破层层尘封向人们走来。他的人生事业犹如星辰般地散发着光芒,他的理想追求、人格精神将彪炳千秋,是后人的学习榜样。 作者范希衡女儿客观、平实地叙述了父亲范希衡的风雨人生,同时也折射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安贫乐道、忠于所业、死而后已的高洁晶莹的灵魂! 书中还真实记载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以飨读者。

  • av &#32993, &#40527 & &#27744
    470,-

    十年文革浩劫是中共党史不能回避、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革中的北京清华大学蒯大富暴行也同样是清华校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所收集、整理的材料,集中揭露当年蒯大富一伙文革极端造反派私设黑牢、刑讯逼供,制造冤狱、残酷迫害干部和师生员工的令人发指暴行。书中多位清华文革亲历者和关注清华文革的学者对清华文革蒯氏黑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评价。书中还首次公布了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调查组关于清华文革两派的中整办调报字[83]3号文,以及该文件附件中的84人完整名单。本书既是当年清华文革众多受害者对蒯氏黑牢血腥暴行的愤怒控诉和正义声讨,也是对当年施暴者的灵魂鞭挞和良心拷问。

  • - 兼论电影产业语境中的时尚造型师
    av &#24352 & &#31243
    400,-

    本书上篇论述电影与时装、时尚的起源及之间的关系,介绍时装时尚传播的理论,即精英决定论、精英选择论、功能主义论、符号互动论、模因论和环境影响论。通过对六部中国影响较大的影片进行实例分析,阐述电影对时装、时尚的影响,分析了各影片的优缺点、成败原因、经验与教训,并对李安电影的成功之道及中西方文化融合问题进行分析。 本书下篇论述电影时尚造型师。目前很少有人对其涉及的较广职能的工作范畴进行细化区分,并且放在全球化以及跨文化的背景中去研究。本书强调当电影产业与时尚产业交互后,新的产业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时尚造型师作为个体、作为职业、作为工种在电影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作者用自身多年的国内外时尚行业从业经验,来支持理论分析,弥补在实践层面的研究缺失。

  • av &#32993, &#23447 & &#24335
    486,-

    北大的社教运动是北大文革的预演。不了解北大的社教运动,对北大文革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幸收集到关于北大社教运动的一些资料。限于篇幅,本书第一辑选用了第二次国际饭店会议期间"北大哲学系党员干部整风会议简报"的一部分及相关人员的揭发材料。 本书第二辑是近两年来收集整理的有关北大文革的资料,这些资料是对2020年出版的《北京大学文革资料选编》的补充。 文革中,作为聂元梓主要助手的孙蓬一,在1967年4月12日有个重要讲话,讲话的矛头指向了中央文革中王、关等几员大将,给毛的文革造成了麻烦。后来江青说 "聂元梓那个助手不好,出了许多坏点子"。 1973年3月1日,聂元梓、孙蓬一被戴上"五一六"反革命分子帽子,开除党籍。1976年,受谢静宜、迟群控制的北大宣传队,派人登门诱迫正在受审查的孙蓬一参加所谓"批邓",被孙蓬一断然拒绝。1978年4月3日,孙蓬一被北大党委骗回学校再次被关押起来。 孙蓬一被逮捕关押后,了解他的一些人表示愿意为他出庭作无罪辩护。本书第三辑收录了与孙蓬一有关的书信。从中可以看出,孙蓬一虽然被逮捕关押了,但他们夫妇对党中央还是非常信任的,对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

  • av &#36213, &#21326 & &#21697
    280,-

    在跨越千僖年之际,中国上亿工人因体制改革而失业。他们与几亿进城务工的农民,蛰伏在社会底层,争夺着城市的狭窄的生存空间,过着被人漠视的半流浪的生活。 时代的大迁跿,大动荡以及经济结构重组,使机遇创造财富,也让腐败变本加厉;物价双规制,贱卖国有资产,股市圈钱,权力寻租等让官僚们财富猛增;不甘沉沦的失业者也在奋力拼搏,重建人生。 故事里描述的中国产业工人,诞生不到百年,却经历了几十年从未改变的计划经济。突然失业,面对社会的剧烈动荡和突发的道德危机,挣扎并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却又使人百感交集的故事。

  • av &#32993, &#23447 & &#24335
    550,-

    多年来,部分北大文革的亲历者已写出了数量不菲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北大文革的多个阶段。但是,亲历者在史实的认知和基本观点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本书第一辑的作者都是校文革或新北大公社某一方面的负责人(或知情人),其中有两位作者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这些北大文革亲历者留下的文字,值得后人认真研读。本书第二、三辑选用的文章,显示了北大两派在基本观点上的重大差异。需要指出的是 "反聂派"中的艾群等人,均为北大井冈山兵团的一般成员,对北大文革中的一些情况并不真正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立场只能代表极少数人,而不能代表广大的井冈山兵团群众。

  • av &#36213, &#21326 & &#21697
    280,-

    本书通过三个知青飘落异乡的曲折坎坷经历,画卷一般展现了上世纪中国社会的上山下乡运动;乡村的愚昧与贫穷;知青的迷茫和失望;个人命运与社会息息相关的政治桎梏;特殊年代的非同寻常的人性的泯灭。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改革,很多知青梦幻般的改变了命运,有的成为社会的宠幸。但留在记忆深处的爱恨情仇,让本书中的三个知青不可逆转的从似锦岁月中走向悲剧式的人生归途。

  • av &#36213, &#21326 & &#21697
    286,-

    这是一部独具风貌的写实作品,其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文革初期,青年学生李欣不由自主的卷入到一场武斗中。风云突变的政治失败让李欣被捕并判处死刑。队友宁志远和对立派领袖孔祥三出于对李欣的同情和对事实真像的执着追求,出手援救李欣,并帮助备受折磨的李欣成功越獄。利用公权力复仇的公安局长朱有良兄妹将李欣越獄的罪名强加于李欣的母亲白素玉,白素玉被折磨致死。 本故事以拯救李欣为线索,串起了从抗战胜利到文革结束三个家庭的恩怨情仇,揭示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残酷无情,彰显了正义和人性的光辉,揭露了共产党员朱有良兄妹的凶残本质。故事起伏跌宕,离奇曲折,在层层抽丝剥茧中,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 - 断层年代的白描叙事
    av &#30355 & &#29956
    390,-

    这是一本回忆文革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小说",写出了一般文革回忆不会写到的东西,颇显独特异常,却是带马赛克的真实历史,亦是作者的真诚告白。1948年底作者一周岁时曾在上海获领 "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属于"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晚年赋闲,青年时代的社会动荡和思绪涌上心头,遂有《黑与红》一书。半个多世纪过去,"文化大革命"的幽灵仍披着"艰辛探索"之类的斗篷在神州大陆徘徊,作者虽自小受"舆论一律"的洗脑式教育,但作为从噩梦中走出的亲历者,却对那个"断层年代"有比一般人更清醒的认知。有缘遇到本书的读者不妨将书中的叙事与自己对文革的概念做一比较,通过历史记忆和人性良知收获真善美的感悟。

  • - 几件大事亲历记
    av &#19977, &#26970 & &#38472
    400,-

    吴忠口述回忆首次(2012年《炎黄春秋》第一期)披露了林彪在"913"之前写给毛泽东、但最终没有送出的一封信。1976年清明节的天安门事件,清场时绝对没有打死人,吴忠为此蒙冤十年。两个凡是,叶剑英讲的最早。1979年,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吴忠已被下令免职但未宣布,得以参与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

  • - 我的劳改三十年
    av &#29579, &#19989 & &#24544
    396,-

    本书作者毕业于燕京大学,曾是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做职员。1949年后被中共留用。1951年中共"镇压反革命",以莫须有的"反革命"罪判处他徒刑12年。监禁期间,他遭受了难以描述的恐怖和苦难。服刑期满后被迫"自愿留场就业"。1982年他获得平反。在1989年"六四屠杀"后,他以76岁高龄拿起笔,揭露镇反运动。全书以平实客观的笔触记录了许多监禁劳改、政治运动中的历史事实,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细节和佐证。

  • av &#28023, &#21016 & &#40485
    540,-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四十年的自传。作者从一个天性自由的小孩到自我约束以适合权力需要的"革命者",又到思想和个性逐渐回归本原的几个反复过程,反映了国家、社会、人心方方面面的内容,展示了时代的大图景。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内有作者亲手绘制的640张图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场景,给读者造成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创造了一种罕见的图文并茂的纪实文学形式。

  • av &#28023, &#21016 & &#40485
    540,-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四十年的自传。作者从一个天性自由的小孩到自我约束以适合权力需要的"革命者",又到思想和个性逐渐回归本原的几个反复过程,反映了国家、社会、人心方方面面的内容,展示了时代的大图景。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内有作者亲手绘制的640张图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场景,给读者造成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创造了一种罕见的图文并茂的纪实文学形式。

  • av &#30495, &#35328 & &#27784
    330,-

    这部小说描述了1969至1979的十年间,一群内蒙生产建设兵团的北京知青在毁情灭欲的社会环境中的艰难挣扎。副指导员郑绩东与郗海静暗暗相恋,郗海静出身不好,上大学被淘汰,她迁怒于郑绩东,与郑断了联系。而郑则受"黄帅事件"的牵连,政治上被判了死刑,沦为劳改对象。古岗南因"四五"天安门事件差一点被开除军籍,无奈之下接受了无爱的婚姻。刘玉芳、王霖、小米粒等人在连队里也都有各自暗恋的对象,但因为军纪的禁锢,他们的爱情之花大多凋零。在那个思想被压抑,人性被扭曲的岁月里,爱情之花被摧残,青春的声带被割裂。是为《青春无歌》。

  • av &#20110, &#21521 & &#30495
    386,-

    本书集结了160篇作者陆续写的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亲历的文革十年",文革不仅破坏了正常社会的公序良俗,也败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作者希望更多人留下记录,让子孙后代高度警惕人祸灾难!第二部分"直言评说"是作者陆续发在网上的时事评论,一家之言只为促进国家体制改革、完善管理建言献策。第三部分"亲情友谊"记录了家人、朋友、近邻与作者的情谊。第四部分"相伴成长",回忆了作者的独生子成长过程中,特别是他踏进职业生涯初期时两代人之间的故事。第五部分"游历观感",记叙的是作者在国内国外的见闻与感想。第六部分"缤纷世象",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各种事情有感而发的一些心里话。

  • - 以社会运动学视角
    av &#21326, &#20052 & &#26206
    460,-

    知青大返城发生在上山下乡运动的后期,人们都把大返城视为上山下乡运动的组成部分。本书以社会运动学视角,从理论上论证两个运动的迥异性质,并辅以隐类别分析法,从实践上证明两个运动分属不同类别。知青大返城是中共建政以来,中国民众唯一获得成功的、自发的社会运动。 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本书对知青下乡动员时的心情、安置流向和形式、下乡期间的劳动、收入、心态、婚恋、与农民关系、以及返城时间和方式、最终职业、子女发展、目前生活、对上山下乡运动和经历的评价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多,至今罕见。 本书总结了知青大返城运动的经验教训 (1)政治机会稍纵即逝,需要运动组织者有敏锐的政治嗅觉;(2)运动组织的重要性;(3)运动的成员必须宽容不同意见,避免分裂;(4)运动需要选择有利的战术,绝食并非有效,而罢工和卧轨较为有效。这些经验将为中国未来的社会运动提供借鉴。

  • - 附北京大学文革大事记
    av &#32993, &#23447 & &#24335
    706,-

    北大的社教运动是北大"文革"的预演。本书的重点是1966年到1968年文革前三年的"群众运动"期,这是最具戏剧性的场景。众多人物从"伟大领袖"到一些极具个人特质的北大学子在北大这个全国瞩目的舞台上进行了形形色色的表演。聂元梓和她的助手孙蓬一是北大"文革"的核心人物。1967年4月10日聂元梓和孙蓬一向陈伯达、江青进言,揭发关锋、吴传启团伙--这是一件影响北大"文革"进程的重要事件。"4.12讲话" 是孙蓬一在"文革"中最重要的讲话,其矛头指向了毛泽东"文革"指挥部中王、关、戚几员大将。 聂元梓、孙蓬一认为自己是在为毛泽东的"文革"清除隐患,但毛泽东是不认可的。 "文革"10年,对聂元梓、孙蓬一清算了近8年。抓捕"四人帮"之后,新的领导人"照过去方针办",将聂元梓、孙蓬一逮捕关押。在审判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之后,复出的当权派又对聂元梓、孙蓬一等人进行刑事审判。 《北京大学文革大事记》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北大文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脉络。

  • av &#24352, &#26195 & &#20140
    466,-

    本书作者在机关大院长大,他用真实而诙谐的笔调勾勒出那个曾经亲自经历过的荒唐岁月和身边一个个鲜活生命在历史大潮中的悲欢命运。作者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探寻祖辈和父辈报效家国的炽热情怀和高山仰止的辉煌人生。 全书共分10篇49个故事,文字简练,文笔流畅、史料丰富,意趣盎然。这种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个人口述史、家族史和地方史,对真正了解20世纪中国历史弥足珍贵。

Gör som tusentals andra bokälskare

Prenumerera på vårt nyhetsbrev för att få fantastiska erbjudanden och inspiration för din nästa läs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