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 情理与正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
编辑推荐
群乐,还是独乐?何为蕞大多数人的蕞大幸福?自由意味着痛苦?
著名经济学家、跨学科教育家汪丁丁教授北大EMBA课程讲义
在三重转型期中国,求解社会生活、深层情感交流的智慧
★什么是三重转型期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文化-政治-经济"三重转型期,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其置于三重转型期的三维理解框架之内。这样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没有第二个。
★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困境何在?
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快速变化,信息多到像是噪声。人的思维方式缺乏整体感和自洽性,行为也普遍短期化,人与人之间行为的预期也由此短期化,什么才是"正常""正确"?
★面对独有的人生问题和企业问题,如何从中西思想传统中寻求实践智慧?
-怎样在当下理解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中国传统所谓"天人合一""止于至善"?
-荣格"深层心理学"、黄建中"淑世主义"、彼得森"龙虾理论"、桑德尔"正义演说"、斯坎伦"底线伦理学"......对于我们发展复杂思维应对混沌未知有何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出自汪丁丁教授近年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的EMBA课程。作者认为,要理解任何中国现象,首先要将中国现象置于三重转型期的理解框架之内,关注转型期社会的伦理行为,其中涌现的问题,激发了作者在几十年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原理"。本书共分四讲,先后探讨了稳态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转型期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以及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基本问题。伦理学,广义的,蕞大适用范围的伦理学,用一句话概括,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智慧。中国社会处于三重转型期,于是才有中国当代独有的人生问题与企业问题。短期行为不能产生稳定的行为预期,于是也没有正常的企业文化。这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人人理性预期人人行为短期化。不如此预期的人,反而不理性。我们该如何求解社会生活的智慧?该如何达致人与人之间深层的情感交流?
Visa mer